来源:化学组/撰稿:王馨远;摄影:毕家春,李晶|编辑日期:2024-12-27 09:54:58|点击数: |发布:王馨远
近期,我校化学组成功举办了第五次教研活动,通过公开课堂展示和深入的教学研讨,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和参与,展现了化学组教师们的风采和教学实力。
在周四的第四节课,高一17班(蓝青4班)迎来了魏勇老师的公开课,课题为“碳酸钠与盐酸的故事”。魏老师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动手绘制气体制备装置的草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实验装置的理解。同时,魏老师的教学思路与教材同步,突出教材中方法导引的装置设计,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实验的核心内容。课后,针对课堂练习选择的针对性和氯气除杂中选用饱和食盐水的原因等问题,魏老师与同事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同一时间,董旭栋老师在高一16班开设了以“铁及其氧化物”为主题的公开课。董老师通过回顾初中所学的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引导学生依据原理,考虑氯气的性质,主动设计氯气制备实验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热烈。然而,在防倒吸装置的讲解上,董老师略显简略,未完全讲清楚倒吸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对于分液漏斗的介绍也可以更加详细一些,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周一的第五节课上,梁佳彬老师为高三13班带来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及应用”的课题。梁老师详细讲解了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起源和应用,指出杂化轨道理论提出的时间早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前者是对一些化合物空间结构提出解释,后者则可用于预测新化合物的结构。梁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使学生们对这两个重要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周二第三节,陈思源老师在高二(11)班开设了“有机合成”的公开课。本节课围绕“分子结构与性质”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讲解,陈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有效地传达了课程内容。课堂设计紧凑,教学方法多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尽管在针对难点的讲解上还有待加强,但整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理解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化学组王馨远老师的公开课“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在高二7班顺利开展。以下是对该课程的亮点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王馨远老师不仅详细讲解了蒸馏、萃取、重结晶等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的常规方法,还通过实验操作演示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互动性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注重方法指导学生们根据有机物的性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提纯方法,并教会他们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条件等;注重培养科学素养,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次教研活动中,化学组的教师们通过公开课堂展示和教学研讨,不仅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和实力,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化学组的教师们将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提升我校化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