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理组/严丽娜|编辑日期:2024-12-07 13:48:47|点击数: |发布:严丽娜
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高一调研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四位高一教师分别开展公开课,吴银洁老师执教《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罗元泽老师执教《人口分布——“灯火”里的中国》、徐浩老师执教《自然灾害复习课》、沈薇婷老师执教《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2月6日地理组全员在地理教研组办公室进行了主题教研活动,旨在深化教师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学交流与创新。
一、吴银洁老师教授《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吴老师以2023年中国科考队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为线索,主要介绍了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灾害监测、环境监测、资源普查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如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监测、中国珠峰科考队的定位与导航等,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在实地应用中的重要性。
组内各位老师认为吴老师的课导入新颖,通过三个场景分别引出三个地理信息技术,材料多样,重点突出,同时补充了不同版本教材的其他内容,整体设计较好。但对学生来说直接应用地理信息技术难度较大,导致老师的讲解偏多。对于课堂时间的利用可以更充分,补充防灾减灾的相关考点。
二、罗元泽老师教授《人口分布——“灯火”里的中国》
罗老师通过宁波老外滩“万家灯火”夜景引出区域人口分布现象,通过对世界人口密度图、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世界沿海人口占比示意图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图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之后以“文明的火种”为线索探究了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以“烛暗而灯起”为引线推出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最后通过对胡焕庸线的解读,加深学生对影响因素的理解。
老师们认为罗老师的课材料充实,思路清晰,设问层层递进,重难点突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较好。同时提出了下列建议:一方面是世界人口的部分重复性的问答过多,设问也相对简单,可以给设计一个以夜晚灯光图为中心的大活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针对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区域,从不同的角度深挖,也可以纵向、横向比较多个地区,目前课堂中的材料有些散乱,可以加以精简整理。
三、徐浩老师执教《自然灾害复习课》
徐老师的授课内容涵盖了自然灾害的各个方面,从认识灾害到防灾减灾、救援救助、灾后恢复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通过具体案例、数据和图表,使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组内老师对徐老师的细心赞赏有加,认为他在内容处理上关注学生、因材施教,知识点全面,最后的总结陈词更是本节课的金句。课程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是在问题设计上,如果以某一灾害为例,结合成因讲措施,配合活动展开,让学生有更多发挥余地,整节课的节奏会更好。
四、沈薇婷老师执教《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沈老师通过华为手机的“短报文”功能导入,让学生自主了解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工作原理、功能以及特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和技术原理的讲解,展示了这些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救援和灾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了北斗卫星“短报文”功能的独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组内老师对沈老师的课程设计给予肯定,认为其在课程安排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多想多讲,对学生的思维锻炼较好。不足之处是导入时间太长,可适当调整课件内容将导入转为全球卫星系统的材料可以使课程更流畅。同时任务导向可以更明确,在讲解上需要注意应用性的提高,板书的设计也可以更完整。
总结与展望
此次地理组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教师们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也为促进地理教育的现代化、实践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四位老师的精彩分享,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地理信息系统、人口分布、自然灾害等核心议题的认识,更为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这些前沿知识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未来,我校地理组将继续秉承“探索未知,创新教学”的宗旨,不断探索地理教育的新路径,为推动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