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化学组/撰稿:李雯昕;摄影:钱彬|编辑日期:2023-12-04 22:38:40|点击数: |发布:王磊
十一月的宁波,秋意正浓,时序如歌。
根据甬教研〔2022〕116 号《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关于开展学科教研中心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际交流等研训方式,建设学科教研中心,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充分发挥学科教研中心的实验、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与教师学科育人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教研中心于2023年11月17日在宁波市鄞州中学举行研训活动暨浙江省包朝龙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学科能力导向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改进。
本次活动受到了宁波市鄞州中学王仕杰书记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宁波市研训中心的部分教师、包朝龙名师网络工作室部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学员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包朝龙特级教师主持,共分四个环节。
专题讲座·高屋建瓴
(1)主题报告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俞建锋老师以《增进教师学科理解的几个维度》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首先俞特从为何要增进教师的学科理解出发,阐述了这是实现国家期望的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具备符合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核心素养,在教研支撑的驱动下理解国家、专家期望的、理想的、正式的课程,从而产出教师自身领悟的课程,并运作成学生的经验课程,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随后俞特举了几个经典课例,对当下教学中一些现象进行了反思:重视情境,但易流于形式;重视实验,但多关注获得结论;重视知识,但常拓展少结构化;重视解题,但少于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引发了大家对于“什么知识最值得教”的思考。最后,俞特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对学生的成长而言,知识是一粒有待发育的“精神种子”。从教育角度看,知识与学生的相遇,最根本的标志是一切进入学生发展历程的知识都应赋予学生“成长意义”。教学真正需要关心的不是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知道了什么,而是学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精神发育。
(2)课题展示
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名师、宁波市鄞州中学王星乔老师以《学科能力导向下的教学改进研究》为主题开展课题展示。
首先,王老师认为学科能力导向下的教学改进研究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完善学科能力理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随后,王老师对化学学科能力进行了概念界定:化学学科能力的内涵基础是结构化和类化的的核心知识以及核心活动经验,实质为核心知识在各类能力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核心活动经验在各类能力活动中的表现。接着,王老师化抽象为具象,以《配合物》一课作为研究样例,为大家直观地展示了研究的具体内容。最后,王老师展示了工作室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提炼了学科能力导向的改进策略,实现了学生能力发展的预期成效,诊断出能力发展的关键位点,提升了教师能力指向的专业素养。课题汇报后,俞特对课题进行精彩的点评,并提出了许多良好的改进建议。
研讨课·精彩纷呈
(1)课题1
杭州第十四中学、杭州市优秀教师、新锐教师王换荣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独特新颖的速率和平衡的大单元复习课。同学们通过设计并选择“利用工业废气中CO2合成甲醇”的反应并对反应条件的综合优化,体会反应的焓变、熵变、速率和平衡相关知识的应用价值,形成从物质转化及反应的方向、快慢、限度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解决工业问题的基本思路;树立绿色化学理念,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将无用物转化为有用物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知道开发低温下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对促进化工发展的重大意义。王老师很好地应用了“科工整合”这一化学教学中工程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整节课科学和工程相互交叉、关联,达成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中要创设化工生产路线的选择等真实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基于能量利用需求综合优化反应条件及能量转化路径、装置等活动,形成合理利用能量的意识和思路,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2)课题2
宁波市鄞州中学,宁波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李晶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绝伦的项目化学习——《为三聚氰胺正名——运用结构决定性质思想认识陌生物质》。李老师以具有争议的陌生物质——三聚氰胺为项目主题,通过对其结构、性质、危害原理和相关应用的讨论,引导学生用物质结构、有机化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化学学科关键能力。课堂设计环环相扣,活动精彩纷呈。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科学探究流程、讨论社会议题、搭建超大模型,度过了难忘的40分钟。
微讲座·精准到位
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中化学教研员,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获得者夏昌伟老师做了“基于模型建构的高三有效复习”微讲座。夏老师首先对两位老师都是基于真实情境来设计教学表示高度肯定。夏老师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对王换荣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夏老师认为王老师对于“催化剂有没有参与反应?”、“元素周期表中为什么过渡金属元素容易形成催化剂?”等问题的设计,用实例阐述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经典模型的方法,化学科研的进步可以制备新材料,催化剂就是最典型的有特殊功能的材料,而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职业的指引。
宁波市教研室原副主任兼化学教研员倪国君老师结合李晶老师的课做了“学科能力导向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微讲座。倪老师高度赞赏了两位老师的课堂都非常契合当下倡导的以学科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实践。倪老师认为李晶老师的课堂知识广度大,基于化学大概念“结构决定性质”,将不同板块糅合,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学生的认知和知识储备可能是碎片化的、猜测的、不具备体系的,老师要抓住教学生成。倪老师建议,教师要善用层层追问,引导学生学习,问答要有深层次的探讨,抓住真实的教学生成,让教育在课堂上真正地发生,从而使学生完善认知视角和认识思路。通过创建真实情境,利用驱动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素养,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之间的关联模型,理清方法规律,聚焦方法与思维的建模,重视挖掘知识背后的意义,让学生会举一反三。最后,倪老师用一句话结束:教师教的核心不是教会,而是学生学会,学生学习的核心不是学会,而是会学。
活动小结·提纲挈领
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史定海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史老师认为:持续一天的活动,授课教师用心准备,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专家点评精准到位,分享观点,深度剖析;大师讲座如数家珍,高屋建瓴,引经据典。史老师希望教师们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老师们一致反映这样的活动干货满满,令人收获丰富,十分期待下一次的相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