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术组|编辑日期:2021-10-28 10:19:43|点击数: |发布:钱彬
艺术组
2021月10月27日下午,艺术组开展了主题为“以美育德-艺术美育中的德育魅力”教研活动,由刘海老师主持,艺术组教师积极热情地参加,并邀请了美术实习教师分享。
刘海老师首先从理论知识的角度,与大家深入学习梳理、探讨了“美育”、“德育”的概念内涵以及彼此之间在教育教学中的共融互促,着重强调了艺术审美教育中体现德育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于发展性价值,并分享了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案例体会。
知识摘要: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1.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正确观点和感受社会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美的能力等。
2.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其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分享,先后积极发言,谈论自身教学研究中的理论学习体会和实践探索中的得失感悟。
依发言顺序择要如下:
张吉芬发言:
关于艺术美育中的德育,我们刘老师对“德”字进行了文字剖析,德即行的正、看的正、心的正。那就是人心养育,而这个思想源自悠久的儒家心性文化传统。道家主张“无为”,儒家主张“修身”“正心”孔子讲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蔡元培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我在课堂里给学生解读书法章法的时候经常打趣地说,一件书法作品由很多个汉字组成,它们有的正有的奇,有的动有的静,有的实有的虚,但通篇看起来很和谐。正是字与字之间的“礼让”才有通篇的“谦和”具有唯美感。我们为人处事也如此,个性不是用来张扬是要用来施展才情,我们要学会相互尊重和谦让。也有一部分同学会在艺术课堂里带上学科类作业,以显示争分夺秒的功利性。艺术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况且我们学校艺术课程又如此丰富多彩,这是生活的养料。艺术最能体现真善美。现实眼前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传统儒家的观念,那就是“礼乐教化”要“以乐为本”:“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这两者中间,乐更是根本的,没有和谐做基础的秩序就成了呆板形式,没有灵魂的躯壳。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一个人修养到这个境界,就不会有疵可指了。讲到究竟,德育须从美育做起。道德必由真性情的流露,美育怡情养性,使性情的和谐流露为行为的端正,是从根本上做起。惟有这种修养的结果,善与美才能一致。正是由于审美能够深入影响个体内心,所以美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王陈香发言:
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在作品鉴赏过程和作品创作中不断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当然,德育的渗透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平凡细节做起。我的编织工艺教室,有一个卫生要求,我告诉学生:“我的工作室就是一件完整的美术作品,每一位同学上完课后,必须把各种制作工具放回原位,桌椅也是整齐摆放,不留下一丝垃圾。不然就是对我作品的破坏,对美的破坏。你可以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没有创造美的能力,但是你绝对不能有破坏美的行为。”从美术的视角和方式去净化感染学生,我想这是一种轻松而又愉悦的德育渗透方式之一。
王李丽发言:
艺术美育中的德育,其实美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艺术美育更多的是感性的,可以更好的辅助德育。美育扮演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角色。
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教给学生的是舞蹈的动作,更多的是舞蹈动作背后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比如藏族舞蹈,为什么他们的动作上半身是放松的,膝盖是一直屈伸的,这都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需要把所有的东西带在腰间,导致腰间的重量很重,所以形成了这样的动作动律。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了解了藏族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大爱之情。
这次的教研活动,各个老师都讲了自己教学中怎样通过美育渗透德育,受益匪浅。
贾红斌发言: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体现在:
1.音乐鉴赏中如何鉴赏音乐,课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公共场合聆听音乐的一些基础礼仪,也提升了自身的文明修养。
2.在上民歌课中,引导学生学唱家乡民歌,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长的情怀。
艺术教育是一个载体,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们审美,爱国,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周宏杰发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美术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位受教育者都希望达到德艺双馨的境界。所谓德,即优秀品德,做好人;所谓艺,即艺术素质高,术业专攻好。
同样,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中也一定要渗透德育。让艺术作品在审美感染人的同时,让人在心灵上也能得到升华。在新教材主题三《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一课中,出示了一组南京大屠杀组雕,当我在上课过程中展示了这些图片,并给学生讲述了这些雕塑背后真实的故事,还播放了一断雕塑作者讲述创作历程的视频,那时发现我们的同学一片寂静,鸦雀无声,从孩子们的神情中我仿佛可以看到他们心中的那种为当时苦难深重的国家遭受的凌辱而感到的愤怒和抗争。00后能不能担起保家卫国的重担,会不会在民族存亡之际舍生取义?在这个教室我得到了答案,00后也是一群有担当并有情怀的一代,但需要在教学中有德育的渗透。
崔光华发言:
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如何利用音乐课发挥育人功能进行德育渗透?音乐是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及完善自身品格的重要学科。
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音乐潜能。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去努力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更有责任去正确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辨别力。因此,音乐课应运用其特殊的形式,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并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赏析。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音乐家的生平事迹,课堂上共同参与交流分享。在交流中同学们介绍了贝多芬的灰色童年、情感坎坷的青年、致命耳疾伴随的一生。同学们都觉得贝多芬一生真是步履维艰,满目疮痍。在这样的铺垫下开始鉴赏贝多芬的音乐,在音乐作品中去寻找音乐家对命运的理解和面对种种挫折后最终的选择。在一起分析聆听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听懂了贝多芬的抉择~“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让它打败我”!这时,正是切入艺术美育渗透的最好时机。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将如何选择和处理?激发学生最求美好和胜利的斗志。美好的希望都在你不断坚持和努力中。
在你感到痛苦困惑的时候多听听贝多芬作品吧,音乐是随时都在你身边的一剂良药,给你温暖,抚慰你心。
陈高发言:
美育与德育应互相配合、补充、渗透。德育注重理性,思想层面。美育注重感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胸襟。现代社会与应试教育追求功利与竞争,让学生的精神压力增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通过美育为学生创造精神家园,让他们在繁重的课业中有休憩的时间。应以鼓励为主,因材施教,鼓励思考和提出不同观点,培养学生开阔的审美素养和眼界,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听完大家的研讨分享,美术实习老师代表赵诗琪、罗玉琪也先后做了发言。
何春芬虽因病未参加现场研讨,但也应主题需求发来了相关教学体会:
交响乐教育的和谐思维培育:和谐教育需要有和谐思维,通过交响乐的实践探索,对每一个学生的审美世界都具有完整的音乐生活体验。每一个人都通过演奏,通过舞台,表达对音乐的敬意,形成和谐的交响审美,因而,学生理所当然地觉得站在舞台上所展现的一切都必须是最好的,这样才对得起舞台,对得起观众。在长期的交响乐排练中,各声部之间的相互呼应、穿插、对比、衬托,从中感受并享受交响音乐赋予他们的心灵感应,体会合作的重要和快乐,是乐团最重要的一课。协同合作是任何一个团队不可或缺的精髓,是建立在以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无私奉献,团队成员因此而互补互助。因此,我要求首席不仅仅是声部的solo者,同时更应该是声部的管理者,必须在团队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此,我给予首席足够的权利,从声部的日常排练、管理到声部同学间力所能及的专业帮扶,在发挥首席个性和特长的同时,传递一种宝贵的团队精神,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团队中都能获得成就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或许,正是因为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才有了真正的和谐。优秀的管弦乐作品除了旋律的美妙动人,和声的丰满起伏,多层次的立体音响等带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之外,更因为作品中内蕴着的积极美好的情愫而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健康食粮。《红旗颂》的气势恢弘、波澜壮阔,是对那段革命历史的描绘和对伟大祖国的热情讴歌;《阿巴拉契亚之春》柔婉如歌的旋律是对美好质朴生活的表达;《马灯调》浓郁的宁波音调透着的是对家乡的深情;《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的激越多变,呈示着电影的奇幻;《舍赫拉查德》的神秘美妙,更是一部爱与感化的交响……每每用心演绎,总有一种情愫可以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深处,使他们在人生的芳华岁月,捕捉艺术的神韵之美,领略音乐的缤纷色彩。
最后,刘海老师针对本次主题研讨重点进行了总结,并要求大家对自己今天的发言内容择要形成基础文本,以便其后进一步研究分享,活动顺利圆满结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