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组|编辑日期:2021-03-29 10:40:25|点击数: |发布:洪伟源
阳春三月时节,恬风暖日摇荡着悠悠春光,校园里到处是一片向阳而生的蓬勃。70余天后,高三学子将步入人生第一场大考,陪伴他们三载的语文教师们亦是在倾情付出的同时,期待见证一个个梦想的实现。因而主持人王红元老师便引张恨水先生之语“夜里没有风,那槐花的香气,却弥漫了暗空”言明,高三紧张的教学是一场暗香弥漫、静待花开的惊喜之旅。
本次高中语文复习研训会由两个教学专题课堂展示、专家教学评价、复习指导等环节构成。上午的阅读专题教学由两节课例组成,下午的写作专题教学由一节课例组成。
第一节课堂展示由镇海中学叶隆晓老师与鄞州中学高三(2)班的同学合作完成,主题为《辨识“转述”,学会“转述——社科类文本阅读提升策略》。叶老师从识别转述关系、识别转述陷阱、结合图文转述、优化转述方法等4个环节展开教学。叶老师认为,转述其实是日常跨媒介简易阅读的高阶版本,师生可以在抽象文字中把握命题者的隐含意图,从文字本身的逻辑出发,挖掘潜藏在文字或图像背后的真实语境,最后借助关联词、关键词等抓手,完成由知识提取向知识表达的转化。师生共同研究近两年的浙江卷社科类文本,通过真题对比感知逻辑规律,运用逻辑规律创编新题,顺利达成做题思维向命题思维转化的高阶目标。
第二节课堂展示由宁波中学严雨清老师与鄞州中学高三(1)班的同学合作完成,主题为《识破文章“布局”——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严老师深入研究了十年来浙江卷的现代文阅读命题,展现“结构”维度的命题语言。结合新近宁波十校联考的现代文阅读题,师生共建紧密围绕文本的“手法运用、内容表达、主旨揭示、结构形成、读者体验”的思维路径。严老师借《中国叙事学》中的顺序性、连结性、对比性三大结构要素,清晰呈现叙事文本的语言架构。并选用苏童的小说《骑兵》作为习题与拟题训练,在做题与命题的双向实践中,让同学们意识到运用文本常式规律、语言认知方法,建立逆向思维与文本意识,去发现文本丰富的意蕴、多样的审美。
第三节课堂展示由宁波市名师、鄞州中学王红元老师与鄞州中学高三(3)班的同学合作完成,主题为《基于“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以“宁波十校联考作文”为例》。王老师认为,面对充满无限可能的高考作文,只有训练好学生自己的语言思维表达能力,才能成竹在胸。对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王老师将宁波十校作文题拆解成审题立意、概念解读、构思布局、立意提升、读者意识、佳作欣赏六大学习主题,把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学习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自主学习中理解的深度、广度与独特性。整堂课中,教师作为穿针引线的巧匠,用“我的观点是什么”“针对哪些问题”“支持理由”“如何解决”四个追问串联写作建构中的关键、起点、纵深、落点,并用“命题者意图”“答题人价值”“评卷人判断”三个意识揭示考场作文的真正价值。
课堂展示结束后,市教研员褚树荣老师、毛刚飞老师对三堂展示课进行了评析反馈并对高三复习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指导建议。
毛刚飞老师认为,高考现代文阅读需要关注转述信息,体悟结构特征。毛老师首先表达了对浙江高考的认识,指出阅读理解题能够综合考察学生的六大语文能力;而在浙江卷较为稳定的板块背后,是稳中有变的格局,要破局,就要强化阅读能力。其次,他指出多文本阅读可能是往后考试评价的趋势,一线教师应注意文本之间平行、补充或对立的关系。基于高考题的特性,宁波市近年的研究预测卷均有意识地向高考的“知识、能力、素养”三个能力维度靠拢,命题向情境化、应用化延伸,这引导教师关注文本特征,以文本特征为指向,结合文本基本知识,提升复习课的包容度和灵活度。
褚树荣老师认为,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高考,是守正与创新的融合。褚老师认为三位老师的课堂充分展现了专题意识,呼应了新课标的要求。褚老师在讲座中回答了一线高三教师关心的几大问题。第一,以解读新课标为基础理解命题取向,本年浙江卷还会是稳中有变的格局;第二,命题探索方面,呼应新课标的命题会有许多新的生长点,例如整本书阅读、跨媒介学习、当代文化参与、提升传统文化比重、群文阅读等;第三,新课标背景下的写作转型,应当在具体应用场景中产生,仍然强调读写结合,强调言语理解感知。褚老师表示,浙江卷以其思想深度与人文含量为人称道,浙江作为文化大省,将文化与实用、情境、任务相结合以考查思维深度与表达条理是大有可为的,我们不仅应看到文化对人的精神引领,也应关注文化在应用领域的指导性意义。
两位教研员的总结过后,本次宁波市高中语文复习研训会顺利落下帷幕。
春来一阵好风,直上盛夏青云。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