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组|编辑日期:2019-11-11 09:26:13|点击数: |发布:洪伟源
——记2019年宁波市直属高中高考语文复习会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盛夏立誓的豪情犹在昨日,北风却已始于耳畔,提醒高三师生们时光匆匆。2019年11月7日,为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动向和趋势,进一步提升高三语文复习课质量,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牵头举行高三语文复习研究活动,活动由宁波市鄞州中学承办,宁波市语文教研室教研员褚树荣老师、毛刚飞老师,以及来自宁波市各直属中学一线的高三语文教师们与会。
会议由鄞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王亚云老师主持。王老师以鄞州中学高三学生自主创作的音乐作品《清章灼蕖》开场,欢迎各位参会教师,并以此为引线,提出语文课程特征在于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大重要抓手,两者互促互进,方能融汇成我们精神生活的审美与享受,让复习不仅仅成为知识巩固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得语言运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表达审美理念、传承文化精髓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生成过程。
本次高高考语文复习会由两节高三复习课堂展示和专家教学评价、复习指导等环节构成。
第一节课堂展示由鄞州中学戎维贞老师与鄞州中学高三(2)班的同学带来,主题为《于“反常”处觅真意——文本细读路径探微》。课堂首先以学生朗读《请将我埋得浅一点》将在场师生带入文本的语境中,在感性体悟后回归到文本创作规律的理性探究——即从创作者的表达需要出发,从文本内容、言语方式的奇特化、陌生化的“反常”之处,体会文本真意。在此基础上,戎老师让学生回顾宋之问《渡汉江》、归有光《项脊轩志》、杨绛《老王》、雨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等文本选段,品味其“反常”背后的真意。“反常”处可从文本用词、手法、情节、结构、体裁等角度思考,学生在理论消化完成后,在2019年《浙江新高考研究卷》样题《行走在岸上的鱼》的真题实践中完成了本堂阅读课的学习。
第二节课堂展示由效实中学蒋文杰老师与鄞州中学高三(4)班的同学们带来,主题为《有关高三作文宏大主题的应对策略》。蒋老师首先剖题,与同学们达成“宏大主题即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等”的理念共识,以此为起点,奔赴解决困扰学生在写作中“主题泛、立意浅”的问题。蒋老师将同学们预习中对主题词“劳动”的概念理解分组进行比较,引出两组概括的特征——“平常的、日常的、生活的”和“深刻的、政治的、哲学的”。师生就“到底生是宏大主题”展开讨论,蒋老师设置了两个分支:“一篇文章必有一个主题”,即关键词本身并不存在高下之分,而是写作者可以在“普通”词汇中赋予“宏大”意义;“一篇文章必有一个思考”,而思考可以借助写作体裁、结构、言语等不同方式呈现。蒋老师在学生心中牢牢树立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写作者——“我们”,才是赋予文章主题灵魂的人。
课堂展示结束后,市教研员褚树荣老师、毛刚飞老师对两堂展示课进行了评析反馈并对高三复习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指导建议。
毛刚飞老师首先强调了阅读与写作在高考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两位老师的复习课定位。对于高考阅读复习课,毛老师认为应当有三个重点:提点理论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打通材料情景,提炼思想规律,是解决问题的通道;练习辨识具体情景,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对于高考复习写作课,毛老师则认为:首先要注意引导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其次,帮助学生寻找与生命体验相关的主题切入点,以防文章落空;其次是情景性特征,允许学生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发挥个性;最后是思辨性培养。毛老师以2019年高考北京卷、全国卷为例,提醒高三教师注意把握课改的情境性应用、整体性阅读的风向。
褚树荣老师从高中新课改大背景出发,为高三教师指出一个重要的复习方向,即重视时代精神、社会导向。如今我们正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语言场是传统美德、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等传递的重要阵地,语文学科在此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褚老师提出应当重视三个语境:政治语境,立足中国文化,关注时代主题;课程语境,理解课标内容,思考群文阅读、整书阅读;区域语境,研究浙江特色,保持人文风格。
在两位教研员的总结过后,本次宁波市直属高中高三语文复习研究活动顺利落下帷幕。相信在高考紧张复习的背后,我们依旧能通过语言文字,看到天空海阔。
(朱晓薇老师撰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