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本校新闻

校园信息 >>新闻信息 >>本校新闻

【教研活动】鄞中语文教研组新课标微专题教研活动圆满开展

来源:语文组|编辑日期:2019-04-01 15:06:32|点击数: |发布:洪伟源

 春雨送爽,润物入心,在这大地回暖的时节,328日上午,伴着一场淅沥的绵绵细雨,鄞州中学语文教研组在高一微格教室开展了“微专题视野下新课标·新课堂·新学习”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执教课例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参与课例展示的为张丽萍、展飞两位老师,合作班级是高一10班、高一11班,语文组全体老师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承载着新时代炎黄子孙流淌在血脉中的母语骄傲。新课标发布以来,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受到了广泛关注,教改视野下,如何将核心素养科学地应用于一线课堂,成为各地各校教研的焦点所在。本次鄞中语文组教研参与课例展示的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中呈现了她们对新课标的深入理解。

 第一节课由张丽萍老师展示,执教班级为高一11班。张老师以《故都的秋》为主教学篇目,以《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寂寞》辅教学篇目,在三篇文章的比较中挖掘秋之特点与作者之情思。张老师先以梭罗的《寂寞》开堂,在学生们齐声的朗读中,与学生一起走入那个享受独自欣赏自然之美的梭罗的世界。但自然之美在朱自清的眼中又有不同的呈现,如果说梭罗是以赤子之情融入自然,那么同学们在回顾已学过的《荷》便发现朱自清是在苦闷之情中与自然产生情感交流。有了前面两篇课文的铺垫,在进入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同学们便多了一层对秋意的感知。师生从五幅秋景图进入那已遥远逝去的北平城,以“秋景图中哪里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样的秋景中会有一个怎样的人”两个主问题贯穿,让学生进入文章字里行间,品读作者文化情趣。最后环节中以“故都”与“王室遗民”的历史渊源与郁达夫的文化情趣映衬,以郁达夫在“文化情趣中品味自然”为小结。由此,三位不同作者与自然交融的不同路径便清晰地横向呈现出来。


▲活动现场一▲


 第二节课由展飞老师展示,执教班级为高一10班。展老师以《故都的秋》为主教学篇目,以老舍《北平的秋天》为辅教学篇目。展老师先是带领大家一起读川端康成《花未眠》的选段“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在这一段颇蕴哲思的审美话语中,展老师启示同学们要调动自己的每一处感官、每一处身心去感受自然之美。紧接着,带着对美的向往,展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合作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寻找并赏析文本中能够体现“清、静、悲凉”的文字。学生讨论热烈,纷纷从“驯鸽的飞声”、“槐花落蕊”、“扫帚的丝纹”、“秋蝉”、“秋果”等意象中找到了进入文本的钥匙。随之赵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悲凉之秋景背后蕴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那是一种对北平的怀念乃至热烈眷恋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推出一个思考:为什么出身江南,客居北国的郁达夫会如此眷恋北国之秋?更进一步,老师启发同学们自然、文字与作者的审美修养之间的紧密联系。


▲活动现场二▲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经典散文,亦是郁达夫如画般文字的代表作之一。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文字之蕴、情感之醇,而两位老师都有意识地将群文阅读的模式引入课堂,并各自作出了精彩的教学设计,呈现了师生互动的活跃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领略到文字深处的审美风景,最终构成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丰满主干。

 会后,教研组内听课评课有序展开,学术交流氛围良好,许多老师都表达了对二位老师的赞赏,以及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此次专题教研活动圆满结束。(朱晓薇老师撰稿)

【听课反思分享】

 本周四,我有幸参加了我校语文组开展的听课活动。张丽萍老师和展飞老师在新课标要求下对《故都的秋》展开全新解读,并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使我在教学各方面受益良多。

《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的优美散文,如何透过文字的缝隙让学生领略故都的浓浓秋意非常考验教师的功力。张丽萍老师通过《寂寞》和《荷塘月色》,把握梭罗和朱自清描写自然时的感情作为线索,从文本中领悟作者观赏景物时情感的转变,以此正式进入《故都的秋》的教学。

 张老师为人谦和经验丰富,为了调动学生,设计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将全文分为五幅秋景图,善于从语文知识中寻找散文中的美,并且围绕“清、静、悲凉”三大特点,聚焦“落蕊”、“秋蝉”等物象,联系人物经历寻找审美情趣,最后“尾”收得好,一可以巩固知识,二可以加强记忆,三可以去粗取精,浓缩精华。

 但在这节课中,我明显能感觉到张老师牢牢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张老师对于《荷塘月色》的设计也相对传统。教师要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给予适度的启发、提示,但切忌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展老师对比《故都的秋》和《北平的秋天》,从景物到语言再到感情,审美体验也从初级向高级递增,并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用很多名家点评,来进一步感悟秋意。

 可惜的是展老师对于文字的品读还不够,整节课虽然围绕故都秋景的清、静和悲凉,但没能从文本中切实地让学生领悟郁达夫的悲凉从何而来,关于悲秋和作者内在情感的解读还未能深入。

 最后来谈谈我自己的收获,在高中的散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群文阅读引导学生鉴赏,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等,探索出高中语文新的教学模式。首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立足并深入文本能够大胆解读出新的东西,善于发现文字背后的语言艺术。然后,要努力结合群文阅读这一新模式,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阅读体验。其次,是在自主学习中注重美读。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应该是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对接,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最后,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入情入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翁泽老师撰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