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本校新闻

校园信息 >>新闻信息 >>本校新闻

【语文专业培训沙龙】 ——文学阅读阐释与教学实践例说

来源:校务办|编辑日期:2018-09-14 13:59:13|点击数: |发布:洪伟源

主讲人:张悦 新闻稿:翁泽  摄影:潘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12日下午14点,飒飒秋雨之后,本学期第一次语文专业培训沙龙,在教研组组长王亚云老师的组织下顺利开展,来自效实中学的特级教师张悦老师为我们做了一场“文学阅读鉴赏与文本解读”的专题讲座,张悦老师结合多年从教经验,列举了许多生动的教学案例,她用富有张力的语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向大家推荐了鲁墨哈特图式理论、保罗?利科文本解释学和帕尔默诠释学等文本阅读的经典理论后,张老师开启了“满满的干货”分享之旅,张悦老师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蒹葭》、《诗经?关雎》和高中语文《诗经?氓》的教学为例,围绕着文本这一核心,探究《诗经》的教化功能,通过群文阅读(类群教学)的方式,为大家系统地介绍了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要求教师善于从“一望而知”的知识中发掘学生“一无所知”的知识漏洞。对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追根溯源,通过列举《史记》、《春秋》和《左传》中对于记叙《烛之武退秦师》的差异,得出本文教学应该多从事件出发而非人物,文言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字词和人物形象,更要有一个整体的大局观念,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和不断实践。


    张悦老师鲜活灵动的教学语言,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如沐春风。相信她播撒的诗意之种一定会在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语文老师应该用观察、阅读、思考的方式来挖掘语言的生命张力,塑造人文情怀,用语言之美浸润学生的心灵,用语言之光点亮学生的世界。

 

【教师听后感分享一】

        经典文本并不是一个通过将其概念化或分析就可以理解的客体;这是我们必须倾听的声音,今天下午,张悦老师针对中级教师培训,从四种文学体裁看文本阅读,抛却“公共知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见解,使人受益良多。

       在文本解读中,张老师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但是文本解读的现实意义、文本作者的自身情感倾向、文本的细节阅读是所有文学体裁的共性,多个文本组成的群文阅读帮助我们构建大的文本阅读格局。

       在古典诗歌的文本阅读教学举隅时将诗歌阅读与现实生活结合,实现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将古典经典诗歌的教化意义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对经典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流于表面,使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至于思维僵化。同时张老师多角度入手解读文本,例如对《诗经?蒹葭》这一篇目的文本解读时,张老师用数字介入,“99字”的诗歌,“3个字”构成逻辑链条,重点字“从”的解读引入说文解字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同时将高中课本中、的《诗经?氓》与《诗经?蒹葭》对比阅读,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明白《诗经》的教化意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更能够使学生了解到《诗经》这部经典的创作背景以及那个时代对“礼”的推崇。对于近现代诗歌的解读,张老师提出了“寻找可能的世界”,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关键点出现的信息,将这些有效信息充分运用,做到备课“日日新,届届新”。张老师以自己对《沁园春?长沙》的解读,使老师们对这首词的解读有了新的思路。寻找隐秘的生命通道其实就是对文本自身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意象的选取探寻现代诗歌奥秘的,深入解读诗歌的重要法宝。诗人自身的情到深处是解读诗歌的重要突破点,张老师称这种“情到深处”为灵魂的“出窍”。

       散文的阅读其实是作者隐藏了“自身”,“翻墙而出去看外边的世界”,寻找心灵的出口。张老师以《荷塘月色》为例,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中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心路历程,同时独辟蹊径,从“江南”这一意象的深刻含义——文人的精神避难所这一角度出发,为大家的群文阅读研究打开了思路。

       小说是故事组成的他者世界,作者(文本)的取向是我们解读小说的根,以一个取向为阅读基准构成小说阅读的框架,作者的只字片语,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作为小说解读的重要突破点,同时小说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加工是我们小说阅读过程详细化的重要方法,这些都为我们对浅显文本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思路。

戏剧文本的解读要求我们用剧场逸事构建“看”与“被看”的关系,我们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去看剧中人的一言一行以及情感的起伏,同时设身处地地进入文本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反复的咀嚼,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使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更加精细化,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广阔的眼界。

       张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文本解读方法为纲,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四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的文本解读的方法,使大家醍醐灌顶,而且如沐春风。

                                                                                               (分享者:王芹老师)

 【教师听后感分享二】

        能得听张悦老师一席言,幸矣!

       今日下午托宁波大学90学时专业培训的东风,得听张悦老师一堂课,收获良多,现将所思所感反馈如下:

       张悦老师贴着教学文本,贴着教学课堂呈现,紧扣古代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各个体例,以群文视角,一个教学可能性丰富的世界向我展开。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在我的课堂生成中主要围绕烛之武的说辞艺术和烛之武个人形象展开,而张悦老师则将此文本与《春秋》《谷梁》《山羊》三书进行横向阅读。通过横向阅读可观《春秋》《谷梁》《山羊》三书中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一事都均只有6字“晋人、秦人围郑”,与“左传”中所记篇目面貌迥异,从而使学生切实领悟到“左传”叙述精确,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的特点。以点带面,以篇带书,扩大阅读视域。

       文学来源于生活也进而会实现对现实生活的介入与深入。在传统阅读中,《蒹葭》被归为爱情诗的范畴。当我们走进《蒹葭》,全篇99字,6次出现的“从”“水”“溯”三字不仅描摹出爱情追寻之路,同样也击中人类求索之途的共性,这是文学对生活的反哺。而当我们将《诗经》中共同书写爱情的三篇篇目放置一处,为何《关雎》《氓》《蒹葭》三篇,以《关雎》为首呢?为何《氓》是一曲爱情的悲歌,而《关雎》却是爱情乐事。《氓》是高中必修四篇目,讴歌《氓》女主人公的独立人格是教学的重点。但在张老张的阅读引领下,细微之处玄妙透纸而出。《氓》女主人的相识相恋并非符合礼乐要求,相识为“抱布贸丝”一见钟情,占卜婚期为“尔卜尔筮,体悟咎言”个人心事,最终二者感情破裂,不合礼教的感情不能长久。《诗》做为儒家经典典籍,从这一脉络揭示出孔子于春秋礼崩乐坏之时,重整礼乐制度的希冀,切实明了诗歌教化人心的作用。

       此上种种给我醍醐灌顶之感,永远不要狭隘“备课”两字。听课,就像在照镜子。从别人的课里,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愿自己能脚踏实地,以后的每一天都有所精进!

                                                                                          (分享者:凌雨青老师)

【教师听后感分享三】

锤字炼句皆文章

       914日下午,有幸得以参与语文专业培训沙龙,聆听宁波效实中学张悦老师以《文本阅读阐释与教学实践例说》为主题的分享。

       张老师一线教学经验丰富,学科研究素养深厚,所分享的教学点往往能够脱开传统教学思路,破除教学思维的舒适区,往往能够从文本不起眼的一字一句处,抑或是所见所出处,生发出切合学生学情与教学需求的实践解说。从张老师的经验分享中,我受到很大启发。

       首先,立足文本,潜心研读。

       张老师先以《蒹葭》为例,引导出“诗歌阅读应当用文学完成对生活的介入与深入”的观点。《蒹葭》为《诗经》的经典篇目,张老师独辟蹊径,带领语文老师进入一个数字世界。将《诗经》中作品常见的复沓手法嫁接到实际中,化为数字题,让大家认识到如此一首言近旨远的、仅99字的作品,却奢侈地将“从、水、溯”三字各反复出现了6次。这背后不同层次意蕴的解读,“一从再从”的寻觅身影,到每次被水阻隔的现实无奈,再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反复“溯”之逆流而上,正将诗歌的思恋主题上升到现实生活中面对很多无奈之事的境况中。但如此一来,带领学生认识到现实有时无奈的同时,又能够激励学生为目标而努力。真正完成这一千年前的文学经典对当下生活的介入与深化。同时张老师又提出,可以将类似主题的《关雎》与《氓》作同主题阅读,让学生由两首作品中,去找出导致两种爱情走向的答案,这种比较阅读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又能让学生将其中保持独立的思维体悟化用到自己身上。

       其次,知人论世,有的放矢。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张老师独到的文本阐释角度,还有张老师丰厚的文学素养。一开始,张老师便向大家推荐运用鲁默哈特的图式理论、保罗利科的文本解释学和帕尔默诠释学等文本阅读的经典理论来加深文本理解。这需要一个教师时刻不放松自己的学术修养,在日常中扎实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方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教研之路上开拓自己的一方天地。张老师提出,《关雎》被孔子选为“诗三百”的第一首,应当是因为其历经“左右流之、左右采之、琴瑟友之、左右芼之”的过程才会取得好结果,这背后正是遵从了礼法规则的体现,因而这首诗放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正是孔子对时代委婉的规劝。而高中重点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其中一个重要知识点,《左传》作为“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如何体现的其“叙事详备”之处的?张老师提供了《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史记》中同一事件的相关记载,在对比之下,引导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左传》的特色。借由“叙事详备”这一切入口进入文本,串联起教学课堂。

       正如张老师所说,教学是一种艺术,语言文字更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与进步。而潜心立足文本,深厚自己的学养,我们方能“在一望而知处发现一无所知处”。此番聆听,实在受益匪浅,足以品味良久!

                                                                                               (分享者:朱晓薇老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