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记者团 杨洢欣 撰稿、王璨 拍照|编辑日期:2017-05-22 09:29:18|点击数: |发布:王楚
5月19日下午5点,我校记者团成员及党校优秀学生代表在团委王楚老师的带领下,于新建成的宁波日报报业传媒大厦进行了为时2个小时的参观学习。期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投资的蓝青教育总经理、C-park芝士公园董事长、我校优秀校友陈碧芸老师以及宁波日报移动媒体部副主任、资深主任记者李风老师向同学们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记者的工作日常。
陈碧芸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大厦的外观,工程专业毕业的她用专业术语向我们介绍了大厦的建筑设计外型构造特色。
同学们来到了7楼融媒体编辑部跟随李风老师对报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一排紧紧挨在一起的电脑,李老师向我们介绍到,“这排酷似网吧构造的工作台是记者们交流合作的平台,我们倡导的是开放互动的工作氛围,挨在一起有利于快速地进行沟通。”不少同学还对巨大的LED屏幕产生了兴趣,李老师解释道“屏幕会滚动播放各大媒体、微博上的时事新闻,这样有利于记者们直观的了解到这一刻发生了什么,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写这篇新闻的,以达到参考借鉴的效果。”
通过长长的走廊,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低头专注的身影,偌大的工作区只听到键盘忙碌的敲击声,是记者们正在忙碌地工作。李风老师礼貌地打断了一位正在打字的职员,她向我们介绍道,“这位是来自厦门大学外国美学系的研究生,之所以要提到他的专业,是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记者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正如我来自英文系一样,不是只有传媒大学的才能当记者,相反的是记者这个行业需要各类社会人才。”当一位同学感叹于工作人员同时面对两台、甚至三台电脑时,记者也热心地向我们解释道,“一台电脑用来操作,至于另外一台则是用来预览效果,两台电脑实质是同一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时间,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同学们满怀着对记者的敬意穿过了工作区。
之后,同学们来到会议室,同一路相随的两位老师交流。李碧芸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集团目前的两大发展项目,一是控股40%的蓝青小学,其二就是老报社所在地将用于与万科合作建设C-Park公园,即一个用于青年进行演讲、互动,立足于教育培训的开放式场所。接下来李风记者向我们分享了她从事记者工作的历程中最感动的两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记者的良心,只要有一颗开放接纳的心就能做好记者工作,同时就同学们来之前准备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阐述,并运用我们生活中许多的真实新闻作为案例。在学生提问环节时,几位同学问题的深刻性多次得到了记者的赞赏,在关于如何找到提问的切入点、怎么写出好稿子、是否应该保留记者个性等问题上一一作了解释,同学们对于“记者”这一职业的了解也由浅变深,不再只是平面的刻板印象。
最后,王楚老师向两位老师献上我校摄影社自制的明信片并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像记者学习,成为一名“坐着能写,站着能说,闭着眼能想”的人才。
从来没有过如此难得的经历,这次的党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确为我献上了一道精神大餐,为我的高中业余党校课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一直认为一个好的课程需要丰富人的视野,补充人的知识。在这次的宁波日报集团游览中,我重新开始认识了记者这一份职业。91届校友陈老师带我们参观了记者同事们的办公室,普普通通的大办公间,由一道道屏风间隔开,只给个人空出一个桌子的位置。记者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稿,剪辑,递交。同行的李老师同时告诉我们,作为记者,他得无时无刻做好着应对突发事情的准备,兴许半夜正躺在床上,一个电话,你可能就得从温暖的被窝里奔向报社,工作到凌晨,记者的工作是辛苦的。然而更让我触动的是新闻工作者们那颗一切为民众的心。我们去了顶楼的融媒体,在那见到了所谓的最高指挥室,也只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台台并列的电脑,被戏称为“网吧”,使用的同时还会手臂碰到临近的同事,只为了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为民众提供第一手资料。李老师补充说,她曾为了采访残疾人的生活,也亲身尝试做轮椅上下楼梯;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不顾违法排污工厂的威胁。向新闻工作者献上真挚的敬意。 ——208 邱鑫宇
“会写作的人,会比其他人多出很多的机会。”这大概是会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了。未来是传媒的时代,我们身处于时代的潮流中;未来是数字的时代,我们要把握时机。新传媒与老传媒,微博微信公众号与报纸杂志旧照片,新新旧旧的传播的工具,都是信息的载体。而这一切都要靠人,只有富有思想,才能驾驭它们,同时研发出新的工具超越它们。无论如何,把握机会,做好自己,赢得主宰的权利! ——208刘宁
短暂而深远的报社之旅,富有前瞻性的建筑物内部凝聚的是精英人士的力量,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执着热爱让我由衷敬佩。晚上的参观与交流让我对媒体这个行业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只要内心有一份激情,所有优秀的报社都会向你展开怀抱;只要你会写亦或是爱写东西,永远会比别人的仕途晋升多一条出路;只要你怀着诚挚的心,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采访,收获的便不仅仅是一则新闻。两位老师把将近二十年的青春奉献给了报社,不是对口的专业,却相信会有用武之地,最终,她们做到了“情有独钟”。 ——208俞惺惺
在报社的这次经历着实令我大开眼界,那幢设计讲究的大楼,整洁的陈设,言行优雅衣着体面的工作人员无不令我对报社的工作多了几分崇敬和向往。我们一路参观一路惊叹,寻到了许多从书中挖掘不出的宝藏,但从那些勤恳的工作者眼中,我深知自己体会到的还仅是皮毛。平日享受着自媒体带来的便利,却从未深究其背后他人付出的辛劳。短短三个小时的报社之行将我拉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得以见证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和喜悦,这同样也会是我们未来的姿态。 ——208周子靖
![]() |
陈碧芸老师在向同学们介绍融媒体 |
![]() |
李风老师在向同学们介绍记者的工作情况 |
![]() |
同学们观看记者在剪辑视频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