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科处|编辑日期:2017-05-15 10:06:23|点击数: |发布:汤榆慰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在名篇《想北平》中写道:“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历史文物是属于游客的,而寻常的食物、破旧的街巷、熟悉的乡音这些稀松平常的事物才真正存在于一个人的故园之思中。
在5月10日的博雅论坛中,政治组吴君老师和语文组张丽萍老师分别带我们走近了家乡的特色。
一、越剧的传承与发展
吴君老师在论坛伊始给大家欣赏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选段,其中清秀淡雅的扮相、温柔婉转的唱腔、真切动人的表演令人入迷。
越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越剧诞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传的说唱艺术,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嵊县与全国一样掀起提倡民主,争取自由和妇女解放的热潮,在此热潮中,1923年女戏班应运而生。当时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等。绍兴是越王勾践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因此,1939年改称为“越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
越剧迎来了春天。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其中还有一些剧目被拍成电影广为传播。
“我们不仅要守望越剧,守望人文精神,还必须扬起头来,迎接今天的时代文化,主动迎接多元文化的洗礼。”越剧大师茅威涛如是说。如今,传播方式更为多样,制作技术更为先进,相信越剧文化会有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二、吃货的天堂——潍坊
张丽萍老师在今天的论坛上当了一回地道的“潍坊导游”。
首先,张老师展示了潍坊的城市地图,横平竖直、四通八达的道路特点显而易见,“所以自驾是不错的选择”。
潍坊又被称为“鸢都”,“鸢”即“纸鸢”,也就是风筝。潍坊的风筝制作相当精巧,每到东风时节,广场上空都是各色各样的风筝,是人们对春天的喜悦。潍坊还被称作“潍县”,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以“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机,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是历史上着名的手工业城市.
张老师戏称自己是“资深吃货”,用实拍图给大家展示了一场“买家秀”。张老师从菜场开始讲起,“潍坊的菜场就俩字——朴实”,令大家诧异的是:潍坊的一个菜摊子只卖一种菜,一大摊子的土豆、西红柿、苹果把南方老师都看傻了眼。接着张老师又给带我们“参观”了潍坊的早餐铺:“虽说也是油条、大饼、豆浆、肉火烧等稀松平常的物件儿,但我们那儿的面食,一口下去,酥脆劲道,南方的面算是什么面呢?”光是肉火烧就大有讲究,其中的陷原料丰富、制作精巧、搭配科学,和鸡汤豆腐脑可说是潍坊早餐的绝配。老潍县肉火烧、鸡鸭和乐和朝天锅是潍坊的三大名菜。
许多老师听了张丽萍老师的介绍,已经想在暑假来一次吃货之旅了。
“今天的论坛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那些热情洋溢的食物,都是能够给我们许多温暖的存在。”教科处主任王红元老师总结到。至此,本学期最后一期博雅论坛圆满举行。
(朱文雯供稿)
![]() |
吴君老师演讲 |
![]() |
张丽萍老师演讲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