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本校新闻

校园信息 >>新闻信息 >>本校新闻

我课堂 我精彩

来源:学术委员会|编辑日期:2016-12-14 09:07:56|点击数: |发布:张燕萍

我课堂·我精彩

---记鄞州中学第一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联盟系列活动之二


为了给年轻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相互探讨课堂教学的艺术,彼此交流课堂教学的经验,以期看到自身的不足,学到同仁的优势,校学术委员会在11月底举办了一场“我课堂·我精彩”的课联成员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由于学校整体实行走班教学的模式,带来课堂教学评比在课务安排上的困难,因此,学术委员会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对本次课堂教学评比作出以下调整:因各学科参赛人数不均,在赛前对选手进行分组,其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单独设组;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设为一组;历史、地理和体育也设为一组。本次比赛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授课内容在赛前一天告知选手,由选手们抽签决定上课的先后顺序。

11月21日下午四点,陈光红老师通知语文和数学学科的课联成员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告知选手们本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有关事项。

经过短暂而紧张的准备,选手们分别于1123日和24日在高一、高二的微格教室完成了他们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学校教学调研小组成员以及部分课联成员一起观摩了共十四位选手的课堂教学展示。

通过选手们的精彩授课和调研小组的认真评课,励超老师和汤云老师获得语文学科的优胜奖,华婧老师和高琪老师获得数学学科的优胜奖。

因为时间安排上的限制,本学期先安排语文和数学的课堂教学评比;其他小组的评比活动将安排到下一学期继续进行。届时,敬请大家继续关注!


【获奖选手的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比赛,我对于备课、上课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的公开课,总是有很充足的时间准备,而这一次只有一、两天的时间准备,非常仓促,而且是借班授课,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这的确是一次锻炼的好机会。我们数学学科的课题为《直线与圆的综合复习》,不同于新授课,复习课在内容的选择上更灵活,也更需要思考。我首先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题,确定好直线与圆部分的重难点、高考热点,决定从一道稍有难度例题出发,逐渐降级,最终还原到问题的本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一般性结论。事后感知,这一教学方式有效地打开了学生们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认识到: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解读,而应该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改的必然趋势。                                                (数学组  华婧)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备一堂丰满的课,上一堂生动的课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学校给我们搭建起这样的平台,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只有我们多加锻炼,才能在真正的比赛中做到从容不迫。

在这次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比赛中,虽然我们上课的内容是《直线与圆的复习》,但是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精彩:有从历年高考的真题和模拟题出发,深挖知识点在不同题型中的体现;看透现象,抓住本质,以问题中的不变量为出发点应对动态问题,复杂问题迎刃而解。也有从一个简单问题入手,步步推进,层层升华,引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探究问题,从而达到对一个知识点的深度挖掘,做到精和细。

总之,这次赛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也让我更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期待在课联这个大家庭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数学组  高琪)


语文的授课课题是《我与地坛》。记得以前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主要倾向于让学生在倾听、朗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但这次,我尝试着通过文字本身让学生真正走进地坛。因此,我最终选择了文本的第一部分作为我的教学内容,即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之后,是地坛给了他生命的启示:为什么活?怎么活?然而,一座不会说话的地坛如何能够传递生命哲学?三段有关地坛的景物描写,无疑是解决这两个疑问的最好的钥匙。

当然,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若能让学生到黑板上去写一写他们对“怎么活”的理解,然后再一起朗读,也许更能让他们贴近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对其以后的生活也将是一种鼓励。然而,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却轻易地放弃了这个设想。其次,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他们对课堂的内容已经把握得非常到位了,这也让我反思,我们还应该给他们补充一些什么样的内容?

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真正地“动”起来?这将是我今后的教学生涯该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语文组   励超)


由于课文篇幅长,从什么角度切入课堂,然后将重点内容串起来?这就是最关键的问题。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提出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分析学生的问题后,决定以学生最困惑的问题作为实施教学的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来设计课堂。以问题带动思考,这样整个课堂中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更好地带动了学生们的思考,所以几个课堂环节推动起来比较流畅。

课后聆听了几位听课老师的点评,让我很受启发。什么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语文课堂上可以有哪些语文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有多种,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呈现最典型的要点呢?等等。这些问题带给我很多新的探索方向和思考角度。

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展现的是对于同一篇目不同角度的解读和教学方式,每位执教老师风格迥异,各显特色,都用自己的方式将文本的魅力体现出来,这就是个性的课堂。                                          
                                                                                                                                                                         
(语文组  汤云)


华婧老师在授课

汤云老师在授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