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校务办 张燕萍|编辑日期:2015-11-17 16:34:55|点击数: |发布:张燕萍
2015年11月11日~13日,我校廖旭杲老师代表鄞州区参加中国教科院第四届高质量课堂展示活动,经过精彩激烈的教学比赛,荣获高中化学特等奖第一名。
据悉,此次中国教科院课堂展示活动在鄞州区举行,来自全国15个实验区的老师一一展示各自成果,我校廖旭杲老师执教了一堂高一化学课《浓硫酸的性质》,获得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廖老师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问题引领、实验探究浓硫酸氧化非金属和金属这个知识点上,并对教材内容作些适当的深入解读。学生做完或观察完一个探究实验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问题后还有更深入的问题,这样构成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如:“黑面包”实验后提出:浓硫酸充当什么角色,体现了哪些性质?学生讨论分析出这其中展现出三大特性后,教师再“诱敌深入”:黑面包实验中一开始只是蔗糖变黑,然后逐渐产生气泡,至一定阶段,迅速产生气泡,面包生成,为什么先慢后快?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中蕴含的哲理:累的积累导致质的飞跃。观看完微课视频后,教师抛出问题:铜与硫酸能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注意反应的外因和内因,而在内因分析时又抛出问题:“浓硫酸、稀硫酸中溶质都是H2SO4,为什么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除了分析两者硫元素的存在型体不同外,借助球棍模型介绍两者结构,浓硫酸以分子态存在,H+的强极化作用造成H2SO4中的S-O键不稳定,易断键生成S(Ⅵ)。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深入分析,引领学生体悟其中的哲学思辨。
本次展示活动的主题是“生动课堂”,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廖老师的教学活动组织有明暗两条线,明面上学生是主体,实验操作、现象观察、问题讨论、科学表达与分析均由学生来完成,教师是课前的剧务、课中的主持人和幕后的导演,所以本节课没有采用传统的排排座形式,而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围坐一起,便于交流和讨论。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引发小组成员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作为小组发言人,在小组充分讨论后代表本小组回答课堂问题。这种组织形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几乎没有学生神游现象,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显著。
此次高质量课堂展示活动促进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路径,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也更加坚实。
![]() |
廖旭杲老师在上课 |
![]() |
廖旭杲老师在上课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