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教育新闻

校园信息 >>新闻信息 >>教育新闻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

来源:中国教育报|编辑日期:2010-07-08 07:53:05|点击数: |发布:45

  当今世界,要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不能不考察其教育;要看其教育,不能不从基础教育看起。因为基础教育之“基础”,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中小学、幼儿园40多万所,在校(园)学生达两亿多人。这是一组令人炫目的数据,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真实记录。当我国在1986年明确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有人欣赏,也有人怀疑——毕竟,这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谈“普及”。然而,到新世纪之初,我国就完成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

  伟大的事业从来没有终点。“普九”实现后,基础教育走向何方?这是决定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效和发展路径的关键性问题。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心特殊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是基础教育实现今日辉煌、描绘未来蓝图的动力和源泉。

  新跨越 从全面普及走向优质均衡

  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历史新阶段,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地大,人多,经济落后,这是我国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只有发展教育,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才有美好未来。

  从20世纪80年代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0世纪90年代基本实现“两基”目标、21世纪初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到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四个阶段,我国完成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四级跳”。四个阶段的奋进、四个阶段的跨越发展共同铸起了义务教育的世纪伟业。

  从1986年正式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在85%的人口地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只花了短短15年的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为全世界在小学求学的儿童数从80%增加到84%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世界银行的计算,1999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世界平均年限为6.66年。1999年,我国首次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重大突破。

  “普九”在我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普九”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排在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大大增强了人口素质和国家软实力。

  我国发展教育的脚步越来越快。继2000年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后,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和举措,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历史新阶段。

  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初中建设工程、“特岗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

  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3年内全国财政新增经费470亿元,用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2008年9月1日,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继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它预示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上学,中国实现了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宏伟目标。至此,从广袤的北国到秀美的江南,从茫茫的海滨岛屿到巍巍的边陲山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山乡,免费义务教育的灿烂阳光,照亮了神州大地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我国又一次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上学不交费”,我国完成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壮举。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难怪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

  从“普九”到免费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像不断提速的列车。在速度和效率背后,党和国家正在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推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新的战略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教育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国家意志体现的则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在均衡发展的理念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薄弱学校改造,教师校际交流等举措成为各地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全国涌现了四川成都、安徽铜陵、河北邯郸等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的先进地区和优秀实践案例。

  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缓解城市择校、帮助农民工子弟有学上、上好学,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一系列措施正在神州大地深入实施。在浙江,在江苏,在河南,在重庆、宁夏、新疆、内蒙古……记者都找到了很多富有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并看到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和幸福。

  有人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因为它寄托了千万个家庭的希望和福祉。从这一点来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为民造福的世纪工程,就是民族腾飞最大的奠基工程。

  新成就 高中的大门敞开着

  规模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发展瓶颈得到突破。内涵发展不断深入,办学特色不断彰显。课程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日益增强,学生素质评价更加多元

  曾经,高中学历在我国意味着“高学历”,因为100个人中难有几个高中生。

  仅仅在20年前,对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读完初中就很不错了,上高中是一个“奢望”。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最近1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我国普通高中学校数为1.46万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476.3万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是1995年的3倍多。

  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政府提供土地,给予政策支持,依托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吸纳民间资本,有效地扩大了全社会的教育投入,极大地缓解了进入新世纪后高中发展的瓶颈问题。各地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借助社会力量、利用信贷政策等多种方式,改建扩建校园校舍、实验室、图书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施设备。2009年,普通高中学校的体育、音乐、美术以及理科实验等设施设备的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也实现了较快发展。2009年与2000年相比,西部、中部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增幅分别达到141%、112%。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全国各地区普遍增加了一倍以上。

  这10年,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短短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在实现普及目标的同时,高中教育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功能也在反思中得到调整。

  作为承接义务教育、开启高等教育的重要学段,高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曾几何时,高考成了高中教育的代名词。在高考的压力下,普通高中教育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高中教育应该走向何方?在追求普及化的同时,党和政府提出重视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鼓励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创造富有特色的经验,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开展了示范性、实验性高中建设,在扩大资源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寻求和探究现代高中学校建设之路。目前,全国已有近一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70%的学生在省和地市两级示范高中就读,大部分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高中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高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千校一面”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在北京十一学校,学生不仅有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还成立一个别具特色的“枣林村书院”,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设计课程、选择教师。学生不但可以跳脱现行的学制和评价方式,还可以自己参与设计课程。

  在上海中学,学校为学生建构课程图谱。丰富的课程和教材不仅解决了单一教材让学生“吃不下、吃不透、吃不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看到现在的学科达到了什么高度,哪些是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从“千校一面”到“千帆相竞”,从埋头应试到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内涵的提升,有力巩固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前提。

  新希望 娃娃的未来更精彩

  入园人数增加,教师数量增加,新建幼儿园增多。农村孩子无园上,城市孩子入园难、入园贵……“政府责任”带来了破解难题新机遇

  两个约50厘米高的小拱桥跨在一条S形的小河上,河水中不时有小鱼游过;小河旁,三四个小蘑菇屋不经意地露出色彩斑斓的“大伞帽”;教室内到处张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