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编辑日期:2010-06-17 08:36:33|点击数: |发布:45
●生源大战将考生与考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置于一种不平等的无序竞争中,加剧了高中教育的不公,甚至会直接波及义务教育的公平和谐。
●要彻底根治中考招生生源恶性竞争,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推进高中学校均衡发展,推行校际间的交流合作甚至联合办学,鼓励学校特色发展,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生源大战”的出现说明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高考指挥棒驱动下的高中教育对于优秀生源的追逐,以及学生、家长对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就武汉市的实际情况而言,近年来,教育发展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一边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逐年萎缩,一边是普通高中学校硬件、师资等各方面条件的逐年完善,招生能力的不断增强。但是普通高中在城乡之间、同城区域之间分布不均,教学质量也存在显著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中教育存在生源之争在所难免。理论上说,无论是公办高中还是民办高中,有序的竞争不仅能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高中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还能促使高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但时下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能否实现效率的提高,进而为促进高中教育之公平和谐作出贡献,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首先,生源之争不是教育公平之争。从生源大战中残酷争夺的表象看,它并非基于教育公平原则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制度化行为,并非有利于纠正制度之偏的学校行为,而是单纯的“好学生之争”,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普通高中基于未来高考升学的共同“利益”驱使,在中考前夕抢夺初中“尖子生”,承诺种种特殊待遇,将考生与考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置于一种不平等的无序竞争中,导致优质生源与优秀教师最后集中于少数几所示范学校,加剧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两极分化,加剧了高中教育的不公。应当注意到,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不公会直接波及义务教育的公平和谐。
其次,生源大战未必导致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反而可能滋生新的教育腐败。许多情况表明,不少高中的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金钱交易。高中派出招生工作人员不惜花重金“打点”被招生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甚至学生家长,承诺给予招生“劳务费”。这样的“掐尖”招生行为,既影响了正常的初中教学秩序,更破坏了中考招生的公平性。作为一项“副产品”,生源战中的重赏政策,无形中又强化了“唯分数论”的思想,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仅仅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而将素质拓展、生活教育、职业准备抛诸脑后。
让孩子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是许多家庭的美好心愿。长期以来,一些高中学校已然成为“高考培训中心”或“大学预备学校”,其质量高下,具体说即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拿到名牌大学的“入场券”。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特别是高中阶段名师稀缺,再加上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共同造成了应试教育的痼疾难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今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了推进教育公平的宏伟蓝图,但是中考阶段的生源大战依然顽强地释放着不和谐音符。
在普及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在许多地区条件已经成熟的背景下,该如何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竞争现象,给生源大战降降温呢?仅仅依靠学校自律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的一纸禁令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改革教育评价的机制和手段,引导社会合理、公正、科学地去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创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同时将升学率与教师的具体利益、学校的各项考核指标尽可能剥离,营造公平的教育氛围,净化招生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应对高中学校进行合理布局,及时停办或分流那些教学质量平平、教学条件落后的高中,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高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还应引导高中学校进行有序的竞争,当前的情况是各区教育局纷纷采取措施防止生源外流,其愿望是想保护本区学校的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是以牺牲优质学生的选择权为代价,本区学校也不一定因此得到良性发展。所以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导向上进行调整,引导各高中有序竞争,而不是处处设限,甚至大张旗鼓地奖励、表彰保护生源“得力”的学校。
就目前激烈竞争的现状来看,任何学校想要从中抽身都是不太容易的事情,那么就学校而言,除了在物质奖励上的投入以外,应该更加注重自身办学质量的提高和特色发展,毕竟这才是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学校竞争力的根本和核心之所在。
从长远来看,要化解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种种矛盾,彻底根治中考招生生源恶性竞争,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推行普通高中均衡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并重。
政府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一所高中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获得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现阶段可以在区域内推行高中学校均衡发展,大力扶持薄弱学校,推行校际间的交流合作甚至联合办学,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尊重考生的选择。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不亚于甚至高于普通高中,改变人们传统观念中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我们期待着: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的优秀学生进入各类中职、技校,成为未来国家产业工人的生力军、创新者,当十万年薪、百万年薪的“蓝领”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时,本文所提出的问题还会让人担忧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