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教育新闻

校园信息 >>新闻信息 >>教育新闻

教育时评:语文课应教学生学会交流

来源:中国教育报|编辑日期:2010-04-03 08:33:55|点击数: |发布:45

  报载,成都高新区部分小学从本学期开始试点,改变语文课的考试、考查方法,不再是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低,加入了学习方法、口语交流、课堂发言等考核项目。这条消息看似不引人瞩目,其实是中小学教学很有意义的改革举措,值得肯定。

  语文教学领域近年来争议很多,涉及教学目标、教材选取、考试方法等不同层面。无论观点有多大差异,母语的掌握程度即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人的最基础素质已被公认。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应是交流和探讨的过程。教师上课满堂灌,不开展课堂讨论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倾向。师生间、同学间的质疑与回答,是培养孩子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以色列教育的一个特点来源于“塔木德读经法”,学生分为两组,一问一答,关键不看能否找到标准答案,而是看是否问在点子上,这是一种让人越学越聪明的方法。语言课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中小学让学生学会交流应该是重要的一项。

  广泛存在于人们尤其是家长头脑中的误区是,中国人听懂中国话、说中国话还用教吗?笔者曾采访过一所中德合办的职业学校,由于升学压力轻,教师得以按理想作些改革尝试。语文老师说,她在课程里增加了两个内容,一是倾听。认真听对方讲话,交谈时该用什么姿势,两眼注视对方的哪些部位,尤其是不要先入为主,未曾交谈就判断人家是否有道理。二是说服。如果听完了觉得自己有不同意见,要学会心平气和,用对方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说服对方。

  这些年来,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不小,就课本内容而言几乎是改动最大的。但是目前改革、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这大概是因为语文这门课在中国历史最久远,承载的包袱也最重,国家和社会的起伏跌宕都给语文教学留下了累累痕迹,这些影响又以文风、思维模式等形式反过来影响社会,因此变革的要求很迫切。笔者以为,语文教学领域需破旧更要立新,探索和创新的步伐还要再快一些。近来许多大学纷纷设立“大学语文”课程,这固然是学生全面发展之需。但换个角度看,作为母语课,中小学语文课天天上,期期考,到大学后还要开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这的确值得我们的教育者反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