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编辑日期:2010-03-16 08:04:33|点击数: |发布:45
人不分城乡、地无论南北,所有孩子享受的教育阳光应该是均等的。城乡均衡就是教育公平的原点。这在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这句话在今年代表、委员们中引起了强烈共鸣。特别是其中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准,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内容,使广大农村教师及家长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制度温暖。
全国人大代表徐龙呼吁:要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转移,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拉大,政府规定执行不力等问题,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唤醒”教育资源,让教育资源充分“流动”起来,在削峰填谷中实现教育公平。委员们的想法无疑是美好的,但要真正变成现实,必须以有力的政策工具撬动,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制度路径,作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的培训,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当有一揽子的优惠待遇支撑;将义务教育纳入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这些见诸各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也只有加大考核问责力度,才能显现出执行力。检讨过去的教育软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比例的目标喊了17年也没有得到落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失约束性规定,罚责不清晰。把教育问题从民忧民怨菜单上彻底勾除,政府责任必须到位。
城乡均衡彰显教育公平,资源流动提升教育品质。城乡教育均衡是一项民生工程、和谐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工程,每一个部分都至关重要,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擦亮。有关方面应当为其排出一张清晰的日程表及进度表,让公众从中感受到信心,见证到奇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