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一军|编辑日期:2010-01-18 10:56:50|点击数: |发布:45
●错误的教育政绩观主要包括:把家长的要求等同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把学生眼前的需要等同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把少数人的利益等同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要将教育从应试之困回归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正确轨道上来,就必须纠正错误的教育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意志以及正确的教育规律来办学。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然而,有些地方仍是“我行我素”,举办重点班或特长班,违规进行排名,甚至下发文件明确追求升学率,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如2009年年底,在山东全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新政的背景下,山东某县仍“顶风作案”,下发红头文件,搞升学率排名等。
为什么强令之下,仍有地方顽固推行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举步维艰,从教育发展的实践层面而言,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方教育部门目光短视,姑息纵容当地学校的不规范办学行为的原因,也有某些校长和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学校管理粗糙,把教育工作简单化的原因,还有社会上家长盲目从众,为了孩子升学干预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以及一些媒体对教育问题乱炒作的原因。不过,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错误的教育政绩观的指导下,把高考升学率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硬性指标,甚至是唯一的指标,片面追求升学率。错误的教育政绩观是应试教育顽疾难以根除、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症结所在。
教育政绩观对教育事业发展起到鲜明的导向作用。错误的教育政绩观导致了错误的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在这些错误的教育政绩观的背后,当然不排斥有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出于功利或私利的考虑,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阳奉阴违,但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各级政府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缺乏正确的理解,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包括:
把家长的要求等同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家长,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学习要求。这些思想和学习要求有的与家长一致,更多情况下是相互矛盾的。许多非正常死亡的学生案例以及普遍存在的高中学生与家长的紧张关系都充分说明这一点。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学生的发展需要才是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
把学生眼前的需要等同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终身发展的机会大大增加,“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教育为学生发展服务不是为学生眼前的考试升学服务,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仅图学生一时升学的需要,只重学业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养成,很有可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把少数人的利益等同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普通高中升学率都已稳定在90%左右,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升学的需要,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教育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高考竞争压力有增无减,原因在于重点大学教育资源的稀缺,客观上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但是许多地方和学校的高考竞争目的就是为了上重点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却美其名曰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对民意的绑架,是利益驱动的、不负责任的,也是不道德的欺骗行为。
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素质教育推行不畅,应试教育的顽疾无法根治,并引发学生负担过重、高考恶性竞争、招生秩序混乱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将教育从应试之困回归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正确轨道上来,就必须纠正错误的教育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意志,以及正确的教育规律来办学。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好坏主要看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在这个问题上,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并不根本对立,错误的政绩观是以牺牲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与此相反,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更好的升学机会,同样是素质教育的追求。所以,看一个地方教育政绩高不高,首先要看区域内所有学校对党的教育方针是否贯彻到位,主动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大不大,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成效有没有,而不是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大学。这就需要各个地方科学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增强素质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性,真正把素质教育抓实抓好。
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一大批有先进教育思想、全面实践能力、高尚奉献精神的优秀校长和教师。
然而,一些地方由于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不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而一味走捷径,到处挖人,给那些经济落后地区造成很大损失。这样一种所谓的人才优势是以牺牲整体教育利益为代价的,即便是教育人才很多,也不能说明教育政绩好。
看一个地方教育政绩如何,应该要看这个地方培养了多少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而不是“挖”来了多少优秀校长和教师。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建立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校长和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教育是地方最重要的公共事业,对教育加大投入是政府的首要责任。判断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不可避免地要看地方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和使用水平,以及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地方政府应当坚决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确保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并达到要求,尤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将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用到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上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