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编辑日期:2010-01-11 09:20:09|点击数: |发布:45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合作,离不开家长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千万要珍惜家长的这份信任。
不久前,有报道称,在圣诞节的平安夜,有家长收到这样的短信:“感谢某某家长给全班同学送来圣诞礼物,并祝圣诞快乐!”这位家长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短信是班主任发的。收到这样的短信,这位家长备受煎熬:“对于我这种没心没肺、没为班级作过贡献的家长,收到这样的短信真的很难为情。”这位家长说,儿子班上同学的家长中,有给班上送水的,有送盆景的,甚至在学校开运动会时,还有家长为全班提供运动衣裤的。事后,班主任就群发短信感谢所有家长。有的老师说:“发短信的目的是希望家长能趁机教育孩子关心集体。”
笔者担忧的是,家长们真要按老师要求,用这种短信来教育孩子,会给孩子灌输怎样的价值观?实际上,学校搞节庆活动,只需准备好彩纸、笔墨,师生一齐动手布置教室,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即便在那些发达国家也是这么搞的,为什么在我们的一些小学就变了味,变成让家长出钱出力的事情了呢?学校开运动会,“大款”家长给全班同学买了运动衣裤,那么老师对于这位“大款”家长的学生要不要“投桃报李”?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何谈师徳。这种做法注定也得不到更多家长的尊重和信任。
关心集体并不意味着大把花钱,互相关爱也不等于送礼。如果这种鼓励家长给班级送礼的风气盛行,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怎么办?把家长的财力甚至特权当成资源,想方设法为己所用是有违师德的,敛来的财物即使不进个人腰包也是违规。对于这种倾向,学校领导必须明察,严令禁止。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必须尊重家长,搞一些让家长额外破费的活动必须征得所有家长同意。有些学校,特别是某些名校切不可自恃掌控优质教育资源,总是有人来求,就不尊重家长,予取予求。这本身就是修养差,有违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的表现,应尽快加以改正。
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智力、性格的发育,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的形成各有其过程、特点。只有在学校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沟通之下,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这种配合、沟通的前提是相互信任。用类似的医疗事业作借鉴,一旦医患之间没有了信任,可怕的事情就会接踵而至。大医裘法祖大夫生前曾告诫同行千万要珍惜这种信任:“用我们毕生的精力去救死扶伤,去钻研医术都难以达到患者对我们的信任要求。”
同样的道理,每位教师也应牢记,人家把孩子交给我们来教育,这是多么大的信任与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是我们毕生追求难以企及的。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怎么还能总打家长的主意,把高尚的职业搞得低俗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