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延东|编辑日期:2009-12-30 08:27:03|点击数: |发布:45
优化资源 促进公平 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一、提高认识,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满足群众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方向性和制度性要求。完成好这一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义务教育作为人的一生中历时最长、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覆盖最广泛的教育,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我们必须通过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宗旨得到彰显,更加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础的公共事业之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标准。
第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因而社会对义务教育公平最为关注。在基本实现普九“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可以说,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成为社会要求最强烈的民生课题。我们要从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广大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目前大规模普九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我国已经摆脱了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教育发展实现了大跨越,标志着义务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但也要看到,不少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普九是在低起点和短时间内实现的,存在着基础薄弱、发展差距大、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均衡发展上来。现在国家财力在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我们有条件更有责任在均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第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是我国各级教育中年限最长、所有人必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他们的一生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着基础性影响。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其根本宗旨是使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前,素质教育在一些环节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先进地区和先进学校取得了成效,但深层次障碍仍然没有消除,障碍之一就是地区和学校间发展差距过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使薄弱学校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质量得到保障的素质教育。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国民素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难度相当大;在区域内,由于传统教育发展模式影响,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和校际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窄的问题突出;一些地区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能力仍然偏低,难以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等等。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肩负起历史重任,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二、加强关键环节,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应该是适应21世纪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的教育,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的教育,是为每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是为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按照这样的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把握“四个围绕”的思路:围绕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平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围绕保障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围绕发展高质量义务教育和学生健康成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围绕让学生都能享受条件良好的义务教育,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现在,我们正在制定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我们将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充实教育内涵,科学合理布局,使全国义务教育整体质量大幅度提升。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既重视硬件建设,更重视内涵提高,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考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爱党、爱国、爱人民,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观念,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要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此,必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必须完善评价学校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和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引导学校主动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更加支持素质教育。
二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创新教学和考试方式,适当降低课程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培养兴趣和发掘潜能中提高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要将教育和文化很好地结合,创造条件开设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课程,保证配齐师资,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要加大对学校减负的考核督查力度,贯彻好国家关于减负的各项措施,让孩子们有个快乐的童年。
三要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要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要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社会体育设施也要向学校开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每天为学生增加营养的具体办法,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
四要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引导学校和老师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克服浮躁和功利倾向,不举办、不参与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等。对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等行为要坚决纠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现在普九目标已全面实现,发展水平差距大的问题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要按照小平同志“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指示精神,把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政策、投入、工作上采取倾斜措施,给予足够的保障。
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有条件的地方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按国家规定开齐课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二要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央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帮助这些地区加强薄弱环节和解决现实问题。省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责,合理安排各项资金,大幅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义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鼓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建立稳定的帮扶机制。
三要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体现着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探索有效途径,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创造条件。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寄宿制学校要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要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特教老师培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为他们将来增强就业能力和融入社会打好基础。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保障学习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此外,受政府委托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专门招收困难学生群体,如一些城市打工子弟的学校,政府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帮助学校提高水平。
第三,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当前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是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