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教育新闻

校园信息 >>新闻信息 >>教育新闻

提问: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

来源:郁海平|编辑日期:2009-11-07 13:42:10|点击数: |发布:26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提问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对话教学的保证,但并非所有教学中的提问都是有效的。提问过程应分成3个阶段:提出问题,获取答案,有效理答。在提出问题阶段,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提出适宜且有效的问题;在获取答案阶段,要合理使用候答时间并使课堂参与最大化;在有效理答阶段,要学会使用追问、转问、澄清等技巧。只有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才能不断精进。
  一、引言

  教师的有效教学是一种对话的教学——高度互动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不是由教师来主演。要想形成一种对话的教学气氛,教师有效使用问题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问题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并形成答案。提问是教学的一部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互动的中心。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让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课堂提问,而是要追求一种有效的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提问能力被视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是一种有智力参与的心理特征,它不太可能达到高度的自动化水平。1912年,美国的R·史蒂文斯(R. Stevensa)第一次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1] 郭华曾观察了19节长度为40分钟的课,在这19节课中,教师共提问387次,平均每节课提问约20次,每2分钟提问一次。[2] 尽管提问在学校教学中是如此的普遍,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姚利民的调查表明,教师提问在15类教学行为中的有效性最差。[3]137
  有效使用问题联结了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反映,它将焦点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弱化了教师的角色霸权和话语恒真。有效使用问题的功能在于: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能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某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越频繁,他们习得的知识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地通过学业考试。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管有效使用问题有如此诱人的优点,许多教师似乎不能如我们所愿的有效使用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提问时通常出现这些问题:给出一些与教学无关或模棱两可的问题;一次提出多个问题;不知道如何回应学生的答案。
  那么,作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提问,究竟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呢?在深入实际教学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将提问过程分成3个阶段——提出问题,获取答案,有效理答,来对此进行探讨。

  二、提出有效的问题

  (一)根据目的提出适宜的问题
  在建构和提出问题时,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及对学生思考水平的要求来考虑“问题的类型”。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或水平,并指向不同的目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盖泽尔斯(J. Getzels)按问题产生方式,把“问题”大致分为3类: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创造型问题。本文研究的问题类型主要分为低层次的和高层次的、聚合式的和发散式的、内容性的和加工性的。[4]338
  第一,低层次还是高层次问题应由要求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思维水平来决定。低层次问题要求学生使用理解性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来回答。一般而言,学生们可以使用现存知识,回忆并重述已有知识经验、重组认知结构等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高层次问题要求有分析、综合、评价的认知能力,因而就要求学生有更加复杂和原创的思考。
  第二,根据为获得正确答案而进行思维的方向可以将问题分为聚合式的和发散式的。在回答聚合式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从已有信息出发转向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类问题要求有一个或一小组的正确答案。事实上问“谁、什么、什么时间、在哪里以及对错、是非”都是聚合式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强化课堂上具体、重要的知识点。
  发散式问题要求思维从明确的信息转向各不相同但又合理的答案。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激活思维。在数学教学时很容易发现聚合式和发散式问题的区别。比如当向学生呈现6×9这个算术题时,聚合式的问题可能是“6×9等于几?”学生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也是一种低层次的问题。但是这个算术题可通过问“你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来算出6×9的答案?”转化为发散式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可能会使用简单的加法、交换率、混合运算法则或其他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解答,如6×10-6×1,6个9相加等。他们必须从事实出发发散思维以产生答案,而不是仅仅如聚合式问题一样关注单一的正确答案。
  第三,问题可能强调内容也可能强调加工。内容性问题是指直接关注所学知识和处理所学的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而且通常教师已在脑海中有了正确答案。教师所提的问题中80%都是内容性问题,它常与低层次的认知过程相关。但由于它强调学习内容,所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教师使用加工性问题则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尽管此类问题也要处理课文内容,但它们不太强调答案的正确性,更多的是关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创造性或以复杂的方式来思考课文内容。这类问题的使用频率比内容性问题少,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联度也相对低一点,但它们的确能够提高学生高水平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常加工性问题也是高层次和发散式问题。
  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并注意将所提问题的类型、水平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匹配。大部分教师都依赖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较简单时,用低层次的问题就行了;但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时,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整合加工性的、高层次的和发散式的问题。

  (二)有效提问的要求
  1.问题的预设性
  我们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全然现场生成性,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学生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学生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课堂即兴问题就会很容易离题,过多的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在备课时包含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整合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问题。发散式、高层次、加工性问题比聚合式、低层次、内容式的问题更难提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较少使用它们的原因。在课前准备一些此类问题,即使你不全用它们,也将有助于你注重发展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能力;事先预设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你言简意赅的阐述问题。
  2.问题的清晰性
  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学生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学生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术语和等待学生处理的信息,不包括无关的词语或附带说明;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3.问题的启发性
  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closed-respond)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即使学生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深邃、精确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此外,教师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或自己直接回答问题。
  4.问题的少量性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次问一大串问题。结果,教师自身也无法辨别学生的答案是对所有问题的回答还是每一个不同的答案都对应一个问题,而学生们则会对教师问了一个问题后又马上改变措词重新设问而感到惘然。这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对那个最初问题的思考被打断了;第二,改变措词后的问题常与原来的问题大相径庭,从而使学生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意一次问少量的问题,有时一两个就够了。要尽量做到少而精,那些理解、记忆类问题,除去涉及为高认知水平问题做铺垫的记忆类知识外,大多数可略去不问。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思维,所以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是因为多则易滥,出现“满堂问”,过多的问题使教学整体出现分散化倾向,冲淡了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淹没了教学重难点。二是因为问题一多,答问时间必然缩短,那么即使教师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时间上也不允许学生深入思考,结果或者学生做出简单反应,或者教师代之回答,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不能达到。[5]

  三、获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