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教育新闻

校园信息 >>新闻信息 >>教育新闻

人不光要会感恩,还要有良知和敬畏

来源:郁海平|编辑日期:2009-11-07 13:35:26|点击数: |发布:26

 近日,读了《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刊发的《感恩: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方面》一文,笔者虽然赞成文章所说的感恩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方面,但认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个文化质素的作用,甚至还有淡忘和疏远的感觉。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类似感恩,如良知、敬畏等这样的文化质素还没有发挥它们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中的作用。

  现在的年轻一代多是独生子女,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多不知“感恩”为何物。缺少感恩之心导致的必然后果是,稍有矛盾就把往日的恩情一笔勾销,一点火星就会燃起一场大火,更有甚者朋友交恶,父子反目,劳燕分飞,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反之,如果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就可以化解许多矛盾。感恩之心洋溢着爱人之心的温暖,渗透着仁慈之心的光辉,是仇恨之心的天敌。只要人人多一份感恩之心,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充满温情、也更加和谐。

  良知是人们用以自律的内在依据。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不能没有自律,因而不能没有信仰。然而当下一些人的最大隐患是信仰缺失。“躲避崇高”、“一切跟着感觉、欲望走”,“过把瘾就死”等等,是流行多年的口号,现已成为当今一些人行为方式的绝妙写照。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是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坚守古今中外通行的核心价值,如诚实守信、公平正义、与人为善、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等等。尽管我们对做人的道德底线的理解可以多元,但对这些做人的道德标准和理性原则,我们必须坚守。

  中国古代人们是很讲敬畏之心的,也是有所敬畏的。古代社会的人们对上天深怀敬畏之心,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现在,许多人心中没有了敬畏对象,于是有的人“秃子打伞,无法无天”,干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我是流氓我怕谁”就是这种缺少畏惧感的真实写照。没有畏惧感是时代的悲剧。

  我这样说,不是要求人们重新去信“神”,而是要求人们要怀有一种敬畏之心。这敬畏的对象是什么呢?就是人心灵深处的良知,就是社会通行的法律。良知是心灵的监护神,一旦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良知就会审判你、拷问你,让你寝食难安,永无宁日。良知是悬在你头上的利剑,一旦你胡作非为,以身试法,法律就会替天行道,让你后悔莫及。我们应当对道德和法律常怀敬畏之心,千万不能发扬什么藐视一切、“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那种“大无畏”精神,挑战良知和法律的底线。充分挖掘、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当今建构和谐社会有益的文化质素,是文化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上一篇:

下一篇: